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35章 红楼梦11 (第2/2页)
他就是学了三十本诗经,那也是掩耳偷铃哄人而已。你去学里请太爷的安,就说我说的,什么诗经古文,一概不要那些虚应的故事,先把四书给我一气解明了、背熟了才是最重要的!” ??这是什么意思?不是学四书五经吗?贾宝玉已经学到了五经的开始的诗经了,并且都开始背非常有教育内涵的《短歌行》了,怎么贾政又让他从四书开始学起了呢?“虚应”的故事,《短歌行》应了什么呢?短歌行是曹操写的,表达了他统一天下的抱负和求贤若渴的思想,而且还表明了自己的忠心。可是事实上呢,曹操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,做的处处都是不忠之事。为什么贾政对这个这么敏感呢?之前我们说了,贾赦、贾政实际上两个摄政王,就是清朝当时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。后来济尔哈朗被多尔衮弹劾取消了摄政王的地位。那么可以说贾赦其实就是郑亲王济尔哈朗,多尔衮是唯一的摄政王了,就是贾政。贾政现在做的事情,其实正是曹操当时做的事情。那么贾政怎么能不怕呢?一旦被长大后的顺治帝猜忌,怎么可能有好果子吃呢,所以现在听到奴才说贾宝玉在学这些东西,怎么能不怕呢? ??被贾政骂完了贾宝玉于是在侍从的安排下上学去了。 ??这是贾家办的学校,是始祖建的,族中子弟有贫穷不能请师者,就可以来这里上学。也就是说这可能是一个小学或者中学,上完了可以接着上高中或者大学的那种学校。 ??“凡族中有官爵之人,皆供给银两,按俸之多寡帮助,为学中之费。特共举年高有德之人为塾掌,专为训课子弟。”也就是说,这个学校是皇室中“上书房”的雏形,这是一个宫廷中的学校。 ??“子曰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。” ??“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,可谓孝矣。” ??塾掌,就是校长在念,学生们在跟着念。 ??你听校长念的两句是什么意思?说啊,父母还健在的时候,不要出远门。要是想出远门的话呢,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去哪了。如果能继承父亲的遗志三年,就可以称作孝顺了。 ??之前,在这部作品的开始,一僧一道的唱词里就有提到过这个话题,原句是“痴心父母古来多,孝顺儿孙谁见了”,用一僧一道的唱词来暗示主人公贾宝玉的“不孝”。那贾宝玉不孝在哪里呢?这个校长给出了答案,那就是“远游”、“改父道“。贾宝玉的”父道“是什么,就是贾政让他读四书,他不但读了四书,还读了五经。那读者问了,哪里体现贾宝玉读四书了呢?因为贾宝玉曾经说过一句话“除四书外,杜撰的太多,偏只我是杜撰不成?”也就是说贾宝玉不但读了四书还理解的很透彻。那时候他十分听贾政的话,非常认为贾政说的”除了四书,别的都不用读了“的观点,可是现在呢?他长大了,有了自己的小心机,不再拘泥于贾政所说的观点,也就是说,贾政再想学曹操”挟天子以令诸侯“已经很难了。也就是说贾宝玉和贾政的矛盾和斗争现在已经达到了白热化阶段,已经到了需要”拼个你死我活“的阶段了。 ??也就是说,贾宝玉的不孝,对于王夫人来说,是远游;对于贾政来说,是读了四书之外的书。如果他不读四书之外的书,不读《五经》,不读《短歌行》,那么贾政依旧可以坦然地做他的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“、统一的大业,他们之间就不会产生矛盾。贾宝玉就可以依然浑浑噩噩地当他的公子哥,他们都可以相安无事。可是现在,贾宝玉长大了。这时他看到了秦钟。也就是说,贾宝玉这两条不孝的原因都与秦钟有关。 ??校长又念道:“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,一则以喜。”这句话暗示了贾宝玉的母亲后来年事很高。我们知道顺治的母亲是谁呀,孝庄太后,孝庄太后是清朝杰出的女政治家,她在顺治死了以后还辅佐了历史上著名的康熙大帝,所以此处暗示了王夫人后来的命运。 ??自此以后,就是说这三件不孝的事情发生了以后,宝玉和秦钟同来通往,同坐同起,愈见亲密。暗示了顺治帝退位以后和恪妃在一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