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177章 快枪手 (第2/2页)
是另外的一项艺术。 你让一个导演,在剪辑师的帮助下,从多达上千甚至两千分钟的各种素材里,最终把一部电影按照线索组合成型,本来就是一项面对实实在在的各种画面,都需要忙碌竟月、艰难选择和重组的工作,现在连画面都没有,纯粹靠脑子幻想进行排列组合,脑子根本就不够用! 由此,他越发怀疑彭向明真的能像他说的那样,在开拍前就把电影“剪辑好了”。 然而,看彭向明的架势,他依然坚持就这么拍。 但他不知道的是,在彭向明看来,《无间道》原版在上映后,固然是获得了极高的口碑和评价,但归根到底,它依然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商业片。 其中演员的演技固然可夸,但核心原因其实在于剧本,要演好这部戏,对于演员来说,只要演技达标,然后就按照剧本去正常发挥就好了。 发挥太“出色”,反倒违背了它商业片的定位。 观众进到电影院里,坐这一百分钟,只会、也必须是因为这个故事的精彩纷呈和高潮迭起,而爱上了演员的表演,而绝不应该是因为某个演员的出色表演,而爱上了这个故事和这部电影。 这是一部整体大于部分的电影。 一旦本末倒置,错让某个演员“出色发挥”,反而会打乱故事的叙述节奏。 正是因为心里很明白这一点,所以彭向明坚持要求每一个演员都必须做“工具人”,严格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发挥,而不许给的过量。 再加上脑子里有原版的加持,所以,彭向明完全不需要“其他方案”,不需要各种尝试,不需要多拍摄一些备用的素材。 对他来说,就是一遍成。 也因此,当他认为自己掌控住了剧组,明白了一个健康运转的剧组所需要的工作节奏之后,他很快就把整个的拍摄进度条拉得飞快。 完全没必要磨磨蹭蹭。 开机十七天,剧组居然拍完了三十天的戏份。 ………… 四月十五日,蒋纤纤飞了过来。 她给彭向明带来了《遇见小情歌》这张专辑经过所有的后期处理之后的最终版本,来交给彭向明定夺,是不是可以上市了。 她这首张专辑里的十首歌,有八首都是彭向明在燕京的时候,帮她完成录制的,另外两首,虽然是完全交给杜凯杰来监制,但每天的录音结束之后,她也总是会把录音版本发给彭向明,由彭向明点评,指出不足和方向,所以其实也一直都是按照彭向明的意见去处理的。 这次的最终处理版本,彭向明听过之后基本满意,只是要求有两处地方,后期处理的时候修音修得略有些过,要求调回去一些,别的就都没有意见了。 这都是小问题了。 也就是说,到现在就基本上可以说,蒋纤纤的第一张个人专辑,正式完成了。 只差上市销售。 蒋纤纤当然是大松了一口气。 不管是杜凯杰,还是录音师,或者大旗那边的何总他们,都对这张专辑的质量称赞有加,事实上,她自己自从拿到歌本之后,就直觉地意识到,这张专辑会把自己推向此前想都不敢想的巅峰的。 越是如此,制作起来她越是想要精益求精。 每一首歌,每一个细节,只要彭向明不点头,她就绝对不通过,一定要练习到、调整到彭向明点头,认为很好了为止。 她在这边住了两天半才走,临走的那天晚上,又跟彭向明说:“周宇杰的新专辑上市半个月了,目前来看,成绩其实还不错,整体销量应该是已经过四百万张了,就算还没过,也差不了多少了。” “但他自己应该是不大满意的,此前他还到录音室来看我,跟凯杰哥我们一起,中午好几个人一起吃饭,他有点丧气,说没达到预期,我听他说话的感觉,他觉得是自己的整体格局的问题,制约了自己继续往上走。” 这番话听得彭向明迷迷糊糊。 最近他的确是很专心的把所有精力都放到了电影拍摄上,周宇杰的新专辑上市,他甚至到现在都没听过。 于是他不解地看向蒋纤纤。 蒋纤纤说:“他旁敲侧击地冲我打听,问我你平常是不是创作速度也特别快。我看他那意思,下张专辑说不定想让你给他制作,你别让他一下子问懵了,提前在心里考虑好。” 彭向明这才恍然大悟。 *** 我对抗感冒的唯一经验就是,吃了药就睡,所以这两天别的什么事儿都没干,就睡觉了。现在果然感觉好多了。争取明天就恢复准时更新。 谢谢大家的体量,没有责怪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