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109章 诸子百家一大抄(月底了,求订阅 月 (第5/5页)
,他们很难做实事。” “如今改革之后,让他们从底层一级一级的往上爬。甚至可以做出规定,考上秀才之后,必须做三年或者一定年限的九品官,然后才能获取考举人的资格。后面的进士,以此类推。” “这样从底层杀出来的官,至少知道底层到底有多黑暗,哪怕日后还是小吏欺骗,起码欺骗成本提高了。” “为了更好的改革科举,改革官职需要同时进行。官无封建、吏有世袭的局面,必须改变。” 官无封建、吏有世袭,这八个字可以说是如今大明朝政治局面的根本原因。 小吏上升无路,没有明确且公正的上升途径,所以他们能做的只有捞钱,除了捞钱还是捞钱。 而一个县,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口的县,朝廷一共才几个官儿,其他的都是小吏,收税的是小吏负责,徭役是小吏负责,额外加征的辽饷,还是小吏负责,秋收仍然是小吏负责。 县令,更多的时候,只是一个象征。 县令还活着,没有被本地人打死,这说明该地服从朝廷管辖,是顺民,是朝廷的地盘。 上面害怕官员长期盘踞于某地然后造反,官员们自然只能不断地在大明地图之上流窜,过几年换一个地方,过几年,换一个地方。 久而久之,便被称之为流官。 官员像是流民一样,满大明的乱窜,路上就需要不少时间,实际做事的,都是小吏和乡绅。 即使县令有所作为,也不能突破乡绅和小吏的底线,不然,联手之下,能让县令吃大亏,还能让县令从今往后都没法儿升官。 地方土豪、小吏们,有的是法子折腾县令一人。 当然,这话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的。一个有手段的县令,也足以把本地士绅、小吏折腾的欲仙欲死,就看谁的手段高。 然而,绝大多数情况下,都是士绅和小吏的手段更高。 “可是,哪来的这么多官位呢?往昔之时,一座县城一整个县,也就只有寥寥数个朝廷官员,其他的都是小吏。”子路问道。 闻言,子贡看向了南方:“王诩师叔成立的大明税务部就很好,那里全都是官儿,一个小吏都没有,进去了就是管身。每一位执法人员,都是官儿。” 殴打小吏和殴打朝廷命官,是两个概念。 前者可以说是出于一时义愤,后者就是无视朝廷威严,有造反嫌疑。 “从今往后,大明朝不在有小吏,将原本的小吏,变成九品官、八品官。村长为九品、乡长为八品、县衙的六房之主,提拔为七品,县令、县尉皆为六品,互不管辖、互不统属。” “知府为五品、巡抚为四品、六部尚书三品、副丞相二品、丞相、太师一品。如果没有秀才身份,最多只能当七品官。如果没有举人身份,最多只能做六品官,如果没有进士身份,最多只能做五品官。” 片刻后,子贡总结了自己的想法,说道:“改革科举考试内容,秀才考四书五经的默写,举人考大明律的默写,进士考朝廷最近十年诏令的默写。秀才谁都有资格考,举人就必须先当上一段时间的九品官并擅长君子六艺中的一种,才有资格考,进士必须擅长六艺中的两种,外加超凡之士才能考。” “与此同时,改变官无封建、吏有世袭的现状,从今往后都是官儿,底层职位不再世袭。” 孔子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:“银子呢?上哪儿来弄这么多银子?即使一个九品官,一年只给五十两银子,按照赐你的想法,一个乡起码能有十个九品官,一个县至少一百五十个九品官,一省之地便是两万个九品官,光是北地,就有十来万九品官,京城起码两万九品官,他们每年的固定饷银不低于六百万两,这还只是文官。” “我军士卒每月饷银一两,加上逢年过节的赏赐,一个士兵一年不低于十五两,如果加上他们日常训练的消耗,考虑到兵器、铠甲的磨损等,平均下来,一个寻常士卒,一年要消耗二十两银子。” “如今朝廷有六万中央军,三十万新军,每年消耗不下于八百万两。要是再加上一些修炼资源,光是军队每年的消耗就不少于一千万两,哪来的这么多银子呢?” “可以向墨翟师叔学习,我们可以成立官营衙门,统合北地所有赚钱的行业,成立各种行会,借助行会的力量,指导民间商人,统一定价、统一制造、统一售卖。” “我们北地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,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,还有许多特产,若是统一经营,做得好了,到时候一年两三千万两的利润,总是有的。” 诸子百家一大抄对不对? 我子贡虽然是儒家的,但是抄袭墨家的又怎么了? 不就是抄你的吗? 这也是诸子百家之时的一大特性,真正的好东西,今天是你的,明天就是我的了! 墨翟师叔,你的官营政策很不错,现在是师侄的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