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118章 吴起拜相,老子突破,诞生灵魂 (第4/5页)
、土地不多的地方。” “而大农场,只需少量人口(与精耕细作相比)、大量机械、大量骡马、耕牛即可。适合人口稀少、土地众多的地方。” “像晋国,许行道友所在的地方,有着全天下数目最多,质量最高的农官,所以明明是北地,如今却靠着水利工程和农官,做到了亩产两石半,但是,最多也就是亩产四石、五石,不可能更高了。精耕细作,是有上限的。” “而我大楚,最不缺的就是土地。最缺的,就是人力。开发江南,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。所以,接下来楚国需要做的,不是分田到户,不是给国人们分田,提高他们的种田积极性,而是大量的聚集人口,将人口聚集到小镇之中,集中力量办大事。” 听到这里,昭王也明白了吴起的想法,他试着说道:“嗯,我是这么理解的,相父你看对不对。精耕细作,农夫需要很用心很认真的伺候田地,每一亩田,每一块地,都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。所以,这就注定了,精耕细作模式之下,每一位百姓,能耕种的土地数目,是极其有限的。” “平均下来,一个人五亩地、十亩地,就差不多到头了。如果负责更多的土地,他们也忙不过来,人力有极限。” “而特色小镇底下的大农场,平均下来,一个野人,至少要负责一百亩地,所以,这就注定了,他们不可能像精耕细作那样,去认真的把精力放到每一亩地之中。” “他们能做的,就是大规模使用农业器械,如收割机、播种机、插秧机等,即使某块地漏了秧苗,他们也不可能回头补种,得不偿失。” 听到这里,吴起缓缓点头:“精耕细作,亩产较高,但对农夫本人要求也较高。大农场模式,亩产较低,但是可耕种数目却也大大提升,对农夫本人的要求,也非常的低,可谓是有手就行。” “楚国,没有晋国那么多的农官,纵然是精耕细作,也比不过晋国。不过,我们通过大农场,却也能拥有更多粮食。” “有了粮食之后,就可以不断吸收多余的野人,建设一座又一座特色小镇。五年之后,楚国国内的六百万野人,国君便可以吸收其中的五百万。到那时,国君你直辖的人口,就从六十万提升到了五百万,到那时,大小贵族的不满,又算的了什么?” “那时的楚国,勉强可以称之为大!吴国、越国之类的,就不会再对楚国造成任何困扰。” 你阖闾就是再厉害,能在五年之内,把吴国的人口,从百万级别提升到五百万吗? 南子来了都没用! 秀家所有的秀女都过来指导生育,都做不到! 这就是国力、底子、体量的差别! “十年后,楚国将可以把特色小镇,建立在江南之地的每一个地方,那时就可以充分吸收那些部落野人,那时楚国的人口将达到千万。” “千万人口的楚国,勉强可以称之为强!” 千万人口,当今天下,就是中央晋国也没有这么多人口。 “二十年后,江南大治,彻底开发,国君再鼓励生育,大楚就将拥有两千万人口!其中,至少有两百万是吃饱喝足,自幼习武、接受教育的高质量国人。” 到了此刻,昭王再无任何怀疑,再次恭敬的朝着吴起一拜:“楚国政事,就交给相父了!” …… 就在吴起执掌楚国政权,开始改革的时候,大明时空,关中秦岭一处刚建成的中型龙脉的龙穴之中,老子双目紧闭,开始做着最后的调整。 完整的秦岭,那肯定是长江、黄河一个级别的大型龙脉,但如今距离庄子等人点化龙脉,仅仅只过去了半年,半年时间,就能弄出一条中型龙脉来,这已经是墨子麾下的工人们,行动效率极高的结果了。 毕竟,墨子又不是那些只看进度不看人命的暴徒。 微型龙脉,旋生旋灭,只能让人身体健康,对修为提升几乎没有任何作用。 小型龙脉的吉穴,在一天十二个时辰,二十四小时的不同阶段,散发的精气数目,是有波峰和波谷的。 但纵然是波谷,也是外界平均环境的至少两倍。若是波峰,可以达到十倍及以上。 而眼前这座绵延上百里的中型龙脉的吉穴之中,若是波峰,可以直接达到外界环境的百倍。平均值,也有外界的二十余倍。 如此浓厚的天地精气,纵然没有直接化为液态,却也化为了云雾,以雾态存在,远远望去,就像是仙境一般,云雾缭绕,隐约有人影,不知道的,还以为是仙人藏在云雾后面呢。 而熊岩则是又一次拿出天书,开始旁观,默默的记录这一切。这已经不是熊岩第一次这么做了,更多的时候,他都像是一个记录